酒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食物,它具有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饮酒也就是在饮文化,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其分子结构仅由几个碳原子组成,而我们会产生醉意就是因为它造成的,它简单的结构,能够轻易穿透肠胃的隔膜,进入我们的血液,到达我们身体的各个地方,那么当它进入我们血液之后,与我们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反应使我们产生醉意?它对不同人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喝酒时,酒精最先会通过消化道进入胃,在这里酒精没有与我们身体产生反应,第一次吸收是在我们的小肠,酒精穿过肠胃黏膜进入血液,胃里的食物会影响到酒精进入血液的能力,在饱腹状态下,将胃和小肠分开的幽门括约肌会关闭,只有四分之一酒精进入小肠,所以空腹喝酒的人,一杯酒相当于四杯。
当酒精透过肠粘膜进入血液后,肝脏和大脑因为流入的血量最多,所以受到的影响最大,酒精会先经过肝脏,肝脏中的蛋白酶会分两步将酒精分解。
首先,乙醇脱氢酶将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分解为有毒的乙醛,这是造成酗酒的人第二天头昏和恶醉的主要成分,而且还会给肝脏带来巨大损害。第二步,乙醛脱氢酶会将乙醛分解为无毒的乙酸,乙酸可以被人体迅速转化为能量,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适量饮酒是有好处的。
根据酒的种类不同摄入的量也不同,拿常见的啤酒来说,浓度一般在5%左右,那么一个人一天可以能够接受的范围是到毫升,但肝脏只会分解95%的酒精。过度饮酒,造成血液酒精含量过高的话,伴随着血液循环,未被分解的酒精就会进入我们的大脑,酒精会产生那些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醉态。
这全部由大脑的敏感度决定,酒精进入大脑,会影响大脑内三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三种化合物是Y—氨基丁酸、复合胺和多巴胺,Y—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对机体的多种功能具有调节作用,酒精通常会抑制Y—氨基丁酸减慢大脑的运转速度,导致行动迟缓和口齿含糊,同时酒精也提高了复合胺的水平,这会引起一种快乐的感觉。而多巴胺是另一种调节快乐感的化合物,但是也负责协调运动,以至于醉酒的人走路会歪歪倒倒,这就是酒精为何可以给人带来心情放松的感觉,同时会让人产生醉意的原因。
当然,随着血液循环,肝脏会将血液中的酒精全部分解,醉意就会消失了,不过我们发现,每个人的醉酒条件差异很大,特别是在绝大部分男女之间,体重相同的一男一女,在食用了同样的食物之后,喝了等量的酒,但女性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要比男性更大,这是因为,女性脂肪比例较男性多,而脂肪中的含水量比肌肉少。
数据显示,女性身体含水量平均值为52%,而男性则是61%,因此男性身体可以稀释更多的酒精,而女性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也会更高。所以,在酒精摄入量相等的情况下,体液较少的女性血液中酒精浓度相对就较高,因此更易醉。而且男女肝脏中,处理酒精的蛋白酶也有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肝脏中乙醇脱氢酶更少,所以无法像男性一样,高效地代谢酒精,就会更容易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升高。
经常喝酒的男性会增加这些酶的生产,从而增加对酒精的耐受度,但是长期过度饮酒,肝脏很可能会损坏,那就会适得其反。同时,造成Y—氨基丁酸、复合胺和多巴胺的刺激反应,引起酒精食用依赖性,天生脑内多巴胺比较低的人,可以通过饮酒来缓解压力,但容易饮酒过量,大脑就会减少Y—氨基丁酸,复合胺和多巴胺的传递,并增加谷氨酸的产生,以适应长期饮酒,谷氨酸增加会引起焦虑难以入睡,所以说借酒消愁愁更愁是有科学依据的。
而情绪的低落,又会促使你产生饮酒寻找愉悦的念头,就会形成当你饮酒时会非常愉悦,不饮酒就会伤心的情况。这样的习惯形成之后,就很容易导致酒精的滥用,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对酒精的感受,会受到情绪的控制,当情绪低落时就选择饮酒,你认为这只是一种消遣的方式。
但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瘾,酒文化是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而现在的状况,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因贪杯而养成了癖好,引起了社会纠纷,这已经偏离酒文化的优秀传统,所以饮酒的人还是要记住,小酌怡情、大酌伤身,酒虽好可不要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