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慢性肺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与吸烟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其病程迁延难愈,危害性较大,病死率高,后期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部分患者并发呼吸、心力衰竭而死亡。
0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程迁延缓慢,危害性较大,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1、概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上简称肺心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由此引发的肺血管收缩与结构的改变,导致右心室扩张与肥大,从而诱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程迁延缓慢,危害性大,部分患者甚至会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
我国北部及中部地区15岁以上人口患病率在15%,估计全国有万人罹患此病。古代中医学无“肺心病”病名,现代归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目前,对于慢性肺心病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证候的分型及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方面。
各医家报道的治疗方案不一,对于证素及证候相关性的研究不太深入,尚未见被广泛认可及可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案。在临床辨证中缺乏慢性肺心病的证候规范。对本病中医证型、证素特点认识上的差异不利于中医药的防治及推广应用,同时极大地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2、发病机制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严重的脊柱后突以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迁延反复、失治误治最终发展而成,临床上又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
肺动脉高压为主要病理基础,形成肺动脉高压的因素包括:一、功能性因素,主要是慢性缺氧、酸性物质堆积,引起肺血管收缩、压力增加,形成肺动脉高压的表现。二、解剖学因素,肺泡结构被破坏,进一步导致血管床受损,炎症累及小血管致血管炎,慢性缺氧致肺血管机构破坏,出现肺血管重构。
其中功能性因素是其病变主要因素,持续性的肺动脉高压,超过右心负荷量,导致代偿性右心肥大,进而可发展为右心功能衰竭,其中反复的肺部感染、酸碱平衡失调、慢性缺氧也可进一步损伤心肌,加重心衰。慢性肺心病属于肺部疾患的终末期阶段,病变过程与肺部对有害气体、颗粒及病原微生物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
吸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长期的烟雾暴露导致肺血管构型重建,烟雾反复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引起粘液腺增生、粘液分泌增多,纤毛运动减弱,胰蛋白酶活性降低,溶菌酶水平减少,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升高,导致肺动脉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细胞中PKC活化,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肺血管重构,而形成肺动脉高压。
部分职业存在特殊性,接触化工原料及职业粉尘,可直接导致支气管黏膜及肺组织受损,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炎症浸润和明显的淋巴细胞反应。在大气污染物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氯气、二氧化硫和总悬浮物。大气颗粒物吸入沉积在肺泡,并引起机体细胞白介素-6和TNF-a增加,介导免疫炎症反应,最终造成气道黏膜上皮、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3、临床表现
慢性肺心病是久病肺虚,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气道阻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极少部分人无咳嗽、咳痰,单纯以轻微喘促、胸闷、气短、乏力、心悸就诊。根据慢性肺心病的证候轻重可指导临床辨证。
患者仅见胸闷胀满、轻微咳喘、乏力,证候相对较轻,病情稳定。凡见烦躁不安、痰多难可、不能平卧、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提示病情危重。若见神志昏迷、喘脱等证,病情危急,需紧急救治。
02深入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证型和证素,中医对该病有独特的见解
1、一般情况
据流行病学调查,女性较男性稍高在既往农村慢性肺心病患病率,原因可能是农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差,造成房间里面环境较差、空气中烟雾及灰尘较多,加上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女性受环境之害较多。
但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改善,女性慢性肺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而男性则由于吸烟等危险因素,导致慢性肺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对于有慢性肺系病史的患者,在临床上主张戒烟,长期的烟雾暴露导致肺血管构型重建及气道黏膜的多种炎症反应,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病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发展而成,结合此类患者均有慢性肺系疾病史,老年人正气相对虚弱,脏腑机能减退,肺肾两虚,正气虚弱不能卫外,邪气易深入脏腑,易感邪发病。所以年龄是影响慢性肺心病患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所以对于肺心病患者缓解期因注重养生以增强正气,重视调理脾胃,防止感邪恶化,警惕变证从生。慢性肺心病发病节气大多集中在清明、谷雨、冬至、小寒、大雪,也就是春冬季节,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此季节气候变化较为剧烈,以寒邪致病为主,人体阳气相对不足,慢性肺心病在临床辨证中多属本虚标实,尤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其中以寒邪多见。
2、证型分布规律
根据文献及临床研究综合显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实证类证型有: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虚证类病以肺肾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较为常见,虚实夹杂类主要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瘀阻肺。慢性肺心病病初肺气郁滞,脾运失健,津液不归正化而成。
肺心病痰浊阻肺,病久势深,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运行、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涩滞,形成肺肾气虚痰瘀阻肺证,此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慢性肺心病早期由肺而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证。
晚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虚,或阴阳两虚,临床上虚证类病以肺肾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较为常见。在临床上治疗因抓住治本、治标两个方面,祛邪与扶正共施,属标实者,治疗原则以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等治法为主。
3、证素分布规律
根据本次文献及临床研究结果综合得出,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肺、肾、脾、心、心神、表、经络等。慢性肺心病病位首先在肺,随之影响脾肾,后期可及心,重者累及心神。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导致肺脏虚损,肺不主气,则肺主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则浊气难出,清气难入。
气机阻滞于肺间,肺失宣降则行水功能失常,痰浊内生,阻塞气道,则出现胸部闷胀、咳喘等肺胀之病。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为肺之母,肺病及肾,肺气虚损,则子病及母,肺虚则致脾气虚损,从而出现肺肾两虚。
病性类证素为:痰、气虚、热、阴虚、血瘀、阳虚、水饮、水停、湿、外风、寒、闭等。慢性肺心病基本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病变早期在肺,继而影响脾胃,后期及心、心神、经络。总体以气虚、气阴两虚为主,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本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
结语: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病性证素主要在:痰、气虚、热等。总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急性期以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目前对于本病的诊疗方法众多,但尚无理想的药物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治疗,因此,研究肺源性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干预治疗,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其预后,对患者具有重要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