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饮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吵了2个月科技与狠活,我还是没弄懂添
TUhjnbcbe - 2024/3/3 8:46:00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科技与狠活”“海克斯科技”“三花淡奶”……这两个月,各位互联网弄潮儿被这些词刷屏了吗?

糖水勾兑的蜂蜜、没加一块肉的香肠、全靠大豆蛋白做出拉丝口感的鸡排……视频博主辛吉飞靠着这些颠覆大家认知的“食物解密”火出了圈。

经过2个月的喧嚣和争论,前不久,辛吉飞开通微博,评论区又开始了战火纷飞:有人说,反对食品添加剂纯粹是对“天然食品”的迷信;也有人说,他撕开了食品添加剂的“真面目”。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么界定“天然食品”和“加工食物”?更进一步,食用食品添加剂加工的食品,又对健康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图书《食物冷知识》中,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的科普达人乔治·扎伊丹在查阅了多篇论文、采访了80多位科学家之后,总结出了一些通俗易懂的结论。

食物冷知识乔治扎依丹著中信出版社图书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25.2购买

今天,阿信就来和大家讲讲他的观点:这些添加了各种食品添加剂,甚至全靠人工合成的食物能吃吗?到底应该怎么吃?

加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其实,对于食品的加工程度,有很多种分类标准。比如,营养学家蒙泰罗就设计了一种名叫NOVA的分类系统。

他根据加工程度的高低把食物分成4类,从“未加工或加工程度很低的食品”到“超加工食品”:

第一类,原始的/经过加工但仍能保持原始形态的动植物及其组成部分,比如牛奶、干果、原味酸奶。

第二类,被人们用作食材但通常不直接食用的东西,比如糖、醋、盐、*油。

第三类,在第一类食物中添加第二类制成的食品,比如火腿、果酱、面包。

第四类,超加工食物与饮料,比如苏打水、冰淇淋、巧克力、方便面、婴儿配方奶粉、膨化小零食,等等。

可以看出,第四类食品就是“科技与狠活”的代表,它们包含前三类食品中没有的添加剂:香精、色素,还有其他一般人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化工产品:碳化剂、膨化剂、去泡剂、防结块剂、乳化剂、螯合剂……

它们诞生于工业化的生产线上,充满了“科技”,而且往往价格低廉、食用方便,糖类和脂肪含量高,还会让人上瘾。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最近年来,我们对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正在飞速增加。我们常常听到的结论是:这些“超加工食品”,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好。

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我们吃掉的超加工食品越来越多,于是我们越来越胖,越来越不健康。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可能,我们没考虑到的是,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社会也同时发生了很多变化:更多的人在电脑和电视前久坐;人们从事体力劳动和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家享乐的方式却越来越多……

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借口,再多吃一口好吃的食物,来满足我们基因中对于囤积能量的渴望。

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我们吃进去的是否是天然有机食品,或者经过了多少次加工。

我们应该搞明白的真正的问题是——

我应该吃什么?

阿信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经常拿出类似这样的新闻来警告小孩少吃“垃圾食品”:《注意!世卫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别再给孩子吃了!》

然而长大以后,才发现其实世卫组织并没有发布过这样的榜单,所谓的“垃圾食品”也并不真的是“垃圾”,相反,它们虽然营养价值不高,但能补充人体活动必需的能量。所谓“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搭配”。

一张非常有年代感的图片

而如果把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标题,你可能会视咖啡为洪水猛兽:《肺癌“可能源自咖啡”》《研究表明:咖啡可使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

然而到了年,你又能在美联社的报道中读到《研究发现咖啡不会增加心脏病发病风险》。

年,耸动的标题继续出现在报刊上:《即使喝两杯咖啡也会增加死亡风险》,一年后,又会有人告诉你《研究表明每天喝3杯咖啡没有致病风险》,再过几年,你又读到了《研究发现咖啡可以降低心脏病发病风险》……

咖啡是好是坏?这个看上去简单的问题,我们吵了几十年,似乎仍未得到准确答案。

同样引发新闻标题大战的食物还有很多,一些“断章取义”的新闻报道,和科学研究的一步步深入,都会让我们对食物是否健康的结论反复。

所以,要评价“超加工食物”,我们可能还要从“加工”的定义谈起。

在《食物冷知识》中,作者回顾人类加工食物的历史,总结出了3个加工食物的原因:

第一,消除食物的*性,避免食用后迅速而痛苦地死去。比如煮熟生肉、碾碎易发芽的木薯块茎。

第二,长久地保存食物,避免食用后缓慢而痛苦地死去。在早期,就是风干、发酵,后来,则是加工罐头、辐照、巴氏杀菌。

泡椒凤爪里,满满的“核科技”

第三,给食物调味。温饱得到满足了,就要进一步吃得快乐。以前,人们会收集蚜虫和蜜蜂生产的蜜露,而到了今天,撕开一包糖豆,你就能享受同样的美味。

而被奉为“天然食物”的蜂蜜和作为“超加工食物”的糖豆,每克的营养成分,不能说是完全一致,只能说是非常相似了。

你能分清哪个是蜂蜜,哪个是糖豆吗?

其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我们对于食物属性的探究,纯天然或者古法手工制作的食物,与加工食物的分界,其实是越来越模糊的。

好食物、坏食物的分界,还是要看它是否满足了人体所需的营养,长期摄入是否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及你的摄入量是否合理。

就像去年火爆的概念——“戒糖”,也被央视专门“辟谣”:糖是人体必需的物质,并不应该拒绝一切糖分摄入,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过多的“游离糖”。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也要承认,所谓的“超加工食物”,确实含有更多的工业制剂,并且是高糖、高盐、高油的代名词。过多摄入超加工食品,确实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

然而,相信很多人都和阿信一样,明明知道自己今天摄入的热量已经超标,但还是忍不住在工作日点上一大杯加料满满的奶茶,再心虚地勾选上“少少糖”,获取一下午的“SugerHigh”。

毕竟,多吃一点少吃一点,对健康的具体影响似乎也很难衡量。

那么问题来了:

吃多少超加工食品,会致人死亡?

一项关于超加工风险的研究显示:饮食中供食品数每增加10%,他们的死亡概率就会增加14%。另一项法国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等等,如果我们相信这个结论,那么,14%听上去是个很可怕的数字啊。

这意味着吃更多超加工食品的人,会减少14%的寿命吗?根据年世卫组织统计的中国人预期寿命,77岁的14%,这可就是将近11年啊!

别着急,其实不然。

死亡概率和预期寿命的转换中间,需要一组复杂的计算。但是简单地估算,增加14%的死亡概率,约等于少活1.3年。

相比之下,重度吸烟者的死亡概率,是不吸烟者的%,转化成预期寿命减少,是大约10年。而男性在任何年龄段的死亡概率,也都要高于女性,在22岁甚至能达到女性的%。

不过,相比于戒烟、改变性别等等难以实现的致死因素,“少吃超加工食品”显然是更容易做到的。

所以,对于目前健康状况还十分良好的人,在《食物冷知识》的最后,作者给出了这些建议:

首先,对于食品与健康的问题,不要过度焦虑。

其实,除了食物受到污染、检测到病*细菌,或者违规生产、违规添加等事关食品安全的新闻,大多数关于食品和健康的报道,就像关于咖啡的那些报道一样,只是提供了一些最新信息,而并不是最终结论。

另外,放弃吸烟、加强体育锻炼等等关系身体健康的问题,也要重视起来。

事实上,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既不是生活得“最健康”的,也不是“最糟糕”的那批人。要想同时做到饮食健康、生活规律、运动重组、拒绝各类上瘾的诱惑等等健康的生活习惯,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如果你今天喝的奶茶热量超标了,那么就增加半个小时的运动时间。

最后,保持“最健康的饮食方式”是有益无害的:它应该含有大量的水果、蔬菜、坚果、全谷物、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长链ω-3脂肪酸,而加工肉类、红肉、含糖饮料、反式脂肪和盐则较少。

那么,超加工食品呢?

乔治·扎伊丹的想法是:

“饮食方式的选择不仅关乎寿命长短,有时候,它还关乎你是否‘感觉更好’。

不过,在详细了解了超加工食品之后,希望你能谨慎为好,以免事后追悔莫及。”

就像阿信,明明知道路边的烤肠一丝丝真肉都没有,但是偶尔下班路过小摊(不是经常),还是忍不住要炫上一根。毕竟,那味道是真的香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吵了2个月科技与狠活,我还是没弄懂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