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9.html如何在文化战争中理性表达?作者
语境编辑
石灿年,陈迪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央视主持人田薇等10位博主入选了“微博最具影响力时评大V”。知名媒体人梁文道给予了他很高的赞誉——“首屈一指的青年评论家”。从年起,他曾先后在深圳卫视《正午30分》和《新京报》担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栏目《陈迪说》的主讲人。截自新京报我们视频栏目《陈迪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因为坚持长时间的公开表达,在他身上有诸多争议性的评价和标签,例如,被认为是“女权癌”的男性时评人、看似“理中客”实则“带节奏”、阴阳怪气的“拉黑狂魔”......但更多人还是会将陈迪看作是“用户友好型”表达者。在他看来,把对方放进自己的思考模式里面,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影响原本的表达。“我觉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用‘照顾’这两个字已经很傲慢了。”“照顾他人”的特质在我与他见面后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用英国绅士标准的频率说“麻烦”和“谢谢”,为身后的陌生人扶住商场的玻璃门,以及如《奇葩说》辩手詹青云所形容的“永远温和而克制地微笑着”。年,离开《新京报》的陈迪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知识内容平台看理想的音频节目主讲人。他的节目《观念辞典:你身边的*治学》目前正在更新中。走进文化知识领域让他更加自由,却并不轻松。陈迪告诉我,他现在每周要完成大约1万5千字的文稿,这几乎等同于过去1个月的工作量。但重回*治学“老本行”仍是一件幸运的事,也少了很多做时评需要接收的负面情绪。“从长远来看的话,对我的寿命是有好处的。”他开玩笑地说。时评是一件没什么成就感的事陈迪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成为“时评人”是个意外。在本科和硕士期间,陈迪的专业方向一直都是*治学。23岁以前的所有时间里,他对自己的设想一直是走学术道路:做论文、申博士、再投入到教育体系中。然而,一次和研究生导师的谈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陈迪想要和导师讨论申请*治学博士的事项。他对导师说,自己来自一个转型中的国家,希望自身所学未来能够对身处的社会有用。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导师泼了他一盆冷水——学校的课程都是回溯性的,如果想要真正参与到现实力量中,学术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进而“击垮”他的是一句灵*叩问:“回想一下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有哪一次是由学术界提前预判、并通过他们的知识来指导完成的?”所有支配现实变化的人都是实践家而非学者。24岁,陈迪带着清零的职业规划毕业回国,机缘巧合下,先是进入深圳卫视,在幕后担任内容编辑工作。在国内,如果没有一定资历(换句话说是如果还达不到40岁),很难有资格作为一名评论员在主流电视台出镜。但有着6年*治学知识储备的陈迪显然不甘居于幕后。“我当然更希望做一个站在台前的输出者和表达者。”工作半年后,当他熟悉了传统媒体的运作体系,也在自己的职业上触到了“天花板”,正准备离开时,一个机会突然从天而降。当时,陈迪所负责的栏目在播出前突然联络不到合适的评论嘉宾。就在胶着之时,由于制片人对他工作的认可、帅气的适合展示的形象、和衣橱里随时备着的西装,一切的“正好”让他临危受命,接下了第二天的出镜任务,并且让他开始了他时评人的职业生涯,一做就是7年。陈迪在深圳卫视时评人的身份让陈迪能够与公众和世界发生紧密的互动,也能够满足陈迪最初那个关切现世的愿望。但当我问到这些年时评工作的最大成就感时,陈迪却告诉我,做时评是一个没有什么成就感的事情,还特意补充道:“这真的不是自谦。”成就感是需要通过反馈来确认的,而现在的社交网络环境并不宜人。他将如今的社交网络形容为一片大型的战场,很多人都在“持械”上网。他解释说:“你想象中的评论员、意见领袖、或是知识分子,似乎在媒体上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但实际上,当你作为‘第一人称’去体验时,会发现得不到这样的反馈——认同你的人会认同你,不认同你的人会想要撕咬你。”陈迪也曾陷入过质疑:做评论这件事、甚至任何站在意见领袖立场上面的表达,真的是在创造价值吗?真的会影响一些人吗?他意识到自己的出现,只是碰巧为原本立场一致的人,提供了一件武器或是一个麦克风,而站在对立面的人并不能发生任何改变。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解读。但想通这些后,陈迪始终都在用一个普通网友的心态在上网。“如果真的要说到成就感,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那种时刻可能是突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