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笔谈妇幼人群铁的推荐摄入量及膳食 [复制链接]

1#
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0303/4346887.html

苏宜香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营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前主任委员

卫生部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分委会委员

《营养学报》编委

从事0-3岁喂养指南的推广,母乳成分研究及临床(乳脂球膜,乳铁蛋白等),脂类相关研究;妇幼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营养状况监测及营养实践和指导。

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正常成人体内铁含量为4~5g,其中约2/3是功能性铁,其余为储备铁。功能性铁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素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储备铁是以铁蛋白和含铁血*素的形式储存在肝、脾和骨髓吞噬细胞系统中。

01

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

铁缺乏(ID)及缺铁性贫血(IDA)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养缺乏病。婴儿、幼儿、青春期女童和育龄妇女、孕妇是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WHO估计在发展中国家有30%~40%的婴幼儿和育龄妇女存在铁缺乏。即使在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地区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仍高达5%。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12.6%,其中7~12月龄婴儿的患病率为20.8%(农村30.1%,城市16.8%),12~36月龄幼儿的患病率为7.8%(农村15.5%,城市4.4%)。孕龄妇女贫血患病率为12.8%,孕妇贫血患病率在城市也高达17%。

02

铁缺乏对健康的危害

体内铁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多种血色素酶的合成,并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通过氧的携带和释放参与组织细胞的呼吸、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代谢。铁缺乏除导致缺铁性贫血外,也影响到体内血素酶和需铁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单胺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核糖核酸还原酶及*嘌呤氧化酶等)的生物活性及其参与的各种代谢活动,如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的分解与合成等,进而导致机体出现消化、循环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神经精神症状以及皮肤黏膜病变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的表现。如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可导致重要的神经介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合成异常和功能障碍,导致体力下降、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减低等。缺铁还影响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如淋巴细胞转化不良、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杀菌能力减弱及免疫反应缺陷等。

03

妇幼各人群铁的需要及膳食推荐摄入量

1.孕龄妇女铁的需要及膳食推荐摄入量

育龄妇女因月经失血和铁丢失,对铁的需要与男性不同,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营养问题。铁缺乏的孕龄妇女一旦妊娠后易发生早产、孕期体重增长不足,导致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妊娠失败或孕期并发症风险增加。铁是可以储备的营养素,围孕期女性应储备足够的铁为孕期利用。贫血的孕龄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纠正贫血后再怀孕,以获得妊娠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经期血量的丢失如果超过80mL/d,应作为过多铁丢失的营养问题,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铁剂补充治疗。

孕龄妇女对铁的需要包括维持体内铁平衡(补偿皮肤、粪便、尿液和出汗铁丢失)及月经出血铁丢失的需要,铁的吸收率以10%、变异系数以15%计,《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推荐量()》18~50岁女性膳食铁推荐摄入量(RNI)为20mg/d,比男性多8mg/d,以胃肠道反应作为关键效应推算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mg/d(表1)。

2.孕妇和乳母铁的需要及膳食推荐摄入量

孕期妇女铁的需要包括①补偿基本铁丢失的需要,整个孕期约为mg;②用于胎儿生长和铁储备需要,孕早、中、晚各期分别为25、和mg;③用于循环血量和红细胞合成增加,以及分娩时出血铁丢失的需要供mg。铁的吸收率,孕早期为10%,孕中晚期为15%,变异系数为15%,铁的推荐摄入(RNI),孕早期与育龄妇女相同为20mg/d,孕中期为24mg/d,孕晚期为29mg/d,以胃肠道反应作为关键效应推算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mg/d(表1)。

表1?中国妇幼人群膳食铁参考摄入量(mg/d)

注:EAR:估计的平均需要量;RNI:膳食推荐摄入量;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AI:适宜摄入量。

0~6月龄母乳喂养期间乳母月经可能恢复,特别是混合喂养的乳母,对铁的需要包括自身基本铁丢失和母乳中铁的两部分。膳食铁的吸收率按10%计,乳母铁的估计平均需要量(EAR)为18mg/d,加上15%变异系数,哺乳期铁的推荐摄入量(RNI)为24mg/d,以胃肠道反应作为关键效应推算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mg/d(表1)。

3.婴儿铁的需要及适宜摄入量

0~6月龄内婴儿各种营养素的适宜摄入量(AI)由母乳摄入量及其中营养素的浓度计算获得。新生儿的氧环境较之宫内有所改善,出生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蛋白分解的铁转为储存铁,以满足4~6月龄婴儿的需要。综合文献分析我国母乳中铁的平均浓度0.45mg/L,我国母乳的平均泌乳量为ml/d,0~6月龄婴儿铁的AI为0.3mg/d。7月龄后婴儿体内储备铁已经基本耗竭,但开始添加辅食,由于我国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铁的吸收利用不高,7~24月龄的婴幼儿铁的推荐摄入量迅速增加为10mg/d(表1),包括mL/d母乳和添加辅食中铁。

4.儿童青少年铁的需要及膳食推荐摄入量

包括2~3岁、4~6岁、7~10岁、11~17岁4个年龄段。总体而言,这阶段儿童铁的需要包括:①体内铁基本丢失的补偿;②生长(体重增加)导致循环血量及血红蛋白增加所需增加的铁量;③体内储备铁增加所需铁量。不同年龄段儿童铁的吸收率,除2~3岁为8%外,其余年龄段均为10%;变异系数,除2~3岁为20%外,其余年龄段均为15%,2~3岁、4~6岁、7~10岁膳食铁推荐摄入量分别为9mg/d、10mg/d、13mg/d。而11~17岁儿童青少年因青春前期体格的突发增长出现明显性别差异,加上女性青春期启动后的月经来潮导致铁丢失,膳食铁推荐摄入量男性11~13岁和14~17岁分别为15mg/d和16mg/d,女性为18mg/d(表1)。

04

铁推荐摄入量的膳食实践

1.孕龄妇女铁的需要及膳食推荐摄入量

常见食物的铁含量见表2。表2中所呈现是g可食部的含铁量。

表2?常见食物的铁含量(mg/g)

引自:《中国食物成分表()》和《中国食物成分表()》,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合理利用膳食铁

膳食铁的来源包括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两大类,不同来源的铁其化学结构不同,如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铁是血红素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的铁是非血红素铁,二者在肠道吸收机制不同,吸收率也有很大的差异。

(1)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铁

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铁的载体是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被称为血红素铁,铁以原卟啉的形式直接被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吸收过程不受食物中植酸、草酸等因素的影响。吸收率可达10%~20%。从表1可见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动物血、肝脏和红肉含铁量高,因为是血红素铁,吸收也好。

(2)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的铁

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的铁多以Fe(OH)3络合物的形式存在,被称为非血红素铁,这种铁需要在胃酸作用下还原成亚铁离子(Fe2+),形成相对低分子质量的铁螯合物,才能在十二指肠被吸收。其铁的吸收率仅为1%~5%。除胃酸缺乏影响铁的吸收外,谷物中植酸盐、蔬菜中草酸盐、膳食纤维、茶叶和咖啡中的多酚及鞣酸等可干扰铁的吸收。而膳食维生素C不仅有助于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并与铁螯合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有利于铁的吸收。此外,某些氨基酸、有机酸及单糖也能与铁螯合成小分子,有利于铁的吸收。

3.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动物肝脏、血和红肉不但铁含量高,因为是血红素铁吸收也好。但动物性食物富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或胆固醇也是事实,因此需要在二者的利弊中做出选择,对铁需要较多、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来说,应多摄入含铁丰富、吸收率也比较高的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和红肉,如孕龄妇女、孕妇、乳母和青春期女孩的膳食,应每日摄入瘦畜肉50~g,每周摄入动物血或动物肝脏25~50g。而对铁需要量相对较少的中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应适量减少动物肝脏和红肉的摄入,用鱼、禽肉替代部分畜肉。

4.合理利用膳食中促进铁吸收利用的有益成分

因为我国居民膳食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铁的绝大部分来自于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等的非血素铁,加上食物本身伴随的其他成分如谷物和豆类的植酸、蔬菜草酸的影响,吸收率低,如大米为1%,面粉为5%,莴苣为4%。如果膳食富含可促进铁的吸收的因素,如维生素C、氨基酸、有机酸等低分子物质,铁的吸收会增加。因此,含适量动植物的混合膳食,铁的吸收率可达到10%以上。

05

预防铁缺乏的特定膳食指南

1.备孕和孕期妇女

备孕和孕期妇女膳食指南第2条和第1条都特别推荐了“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等。每天20~50g红肉,可提供1~2.5mg的血红素铁,每周摄入1~2次动物血和肝脏,每次20~50g,可提供7~15mg的血红素铁。缺铁性贫血的育龄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纠正贫血后再怀孕。对血红蛋白低于g/L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量铁剂或铁强化食品,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加铁的吸收利用,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食物,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2.婴幼儿

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的第2条特别推荐了“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首先添加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富含铁的食物,如婴儿铁强化米粉、瘦肉、蛋*应是婴儿首先添加的辅食。”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苏宜香:孕妇营养//葛可佑总主编.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4.苏宜香.儿童营养及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月

5.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妇幼人群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工作组.孕期妇女膳食指南.中国围产医学杂志,,19(9):-.

▼金牌呵护健康成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